学宫介绍

发布日期:2024-07-15    阅读:1426    文章分类:学宫介绍

 

吴川学宫

(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)

 

(上图为光绪版《吴川县志》里,吴川学宫的手绘图)

学宫,旧时各府县的孔庙,亦为当地官办的高等学府

 

吴川学宫位旧县城之西北角(见上图),今天的吴阳镇吴阳中学之内;元代至正九年(公元1349年),由时任吴川县主簿唐必达(旧县志作唐必敬),教谕吴仲元领衔修建。是我国现存学宫里唯一向西的学宫(据所知资料显示,除了吴川学宫向西、文昌学宫向东外,其它的学宫一律坐北朝南)。

 

 

据史籍记载,吴川学宫曾在明代5次有过扩修,在清代有过8次的重建、修葺(注1);建筑群原包括具有吴川本土特色的万仞宫墙、棂星门、大成门(戟门)、乡贤祠(名宦祠)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明伦堂、尊经阁、训导署、儒学署等建筑,占地面积约七千多平米(见下图)。

 

 

用摄于1932年的图片与现今的图片对比,以未移动的古井做参照物,在光绪版本学宫图的比例下,可大概画出当时学宫的建筑面积;但也由于县府学宫的建设,只在开间(大成殿5开间)、屋顶(重檐歇山顶)与琉璃瓦的礼制上有规定,而面积史上并没有严格的具体要求,所以现今无法找到原貌最准确的具体数字。

原学宫西向平行于太和坊(土地公,现已平排移动),且有古井为辅,东向依靠聚奎山(根据多方取证,已证实该山与现今的太祖庙平行),故而这两点基本可以得到确定,但由于需要考虑教学楼及教师宿舍的分栋等因素,故而实际划东西线时,稍作收缩(实际可用长约为142M,图中红线为136.5M)。至于南北宽的数据,源自于立面宽约20.20M的学宫大成殿(以墙体测量),左右两侧还设有拱门、庑及青云路三块建筑,其中拱门预计与大成殿的心间近似,立面宽约为4.6M,庑亦随之(约4.6M),但考虑到庑的原始作用仅为陈列、供奉先贤先儒牌位,若需要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和陈列吴阳历史文物等功能,其宽度应有所提升,拟为7M;最外层的青云路,宽度也约为一次间,约为3.6M(合4.6M+7M+3.6M=15.2M),考虑青云路外墙顶部原有的灰塑不具备遮雨功能,得给外墙顶部预留盖瓦空间,以及地基“放大脚”等可能,故而初步提出给大成殿两侧横面各向外延伸17M的想法,如果考虑其它因素,长宽可以略作调整,并不影响礼制。

 

以上是1965年美国卫星图,当时的城墙与学宫周边境况还清晰可辨。

 

现存的大成殿建筑墙体呈朱红色,长20.20米、宽12米(约242平方米)、高8.4米、前檐深约1.5米。重檐歇山顶。整座殿堂内无墙,空间由左右两排(共24根),柱径为45厘米的石柱撑起。殿顶的梁柱交合,用的是传统的榫卯交叉工艺;木材上雕有飞鸟走兽的图案,全殿皆为石木结构,未见一根钉子。

传闻在大殿的顶梁之上,留有状元林召棠的墨宝

 

民国期间,因吴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,而增加了大量建设材料的需要,旧县衙及学宫的崇圣祠、明伦堂、尊经阁及附属儒学署、训导署等建筑均被拆除取料。“土改”时,除“大成殿”充公之外,“名宦祠”、“乡贤祠”及两旁走廊等,皆分为城内个人使用,后转卖与油脂公司(粮站合并前的部分)作榨油厂。

下图远端的建筑物即现今的“大成殿”

上下的黑白图均为美国人Robet LarimorePendleton

 

(土壤科学家,地理学教授),于1932年用镜头记录的吴川学宫。在对比中不难看出,当年的学宫仍是一个建筑群。

 

 

1958年,因湛江建设西山(寸金)公园的需要,吴川学宫大成殿顶上的大部分琉璃瓦,被剥走。

 

 

1966年农历八月十五晚,粮站的陈、骆两位主任,用铁锤把学宫内的狮子、龙凤等石雕,一并砸烂,以响应“破四旧”的行动。后把除“大成殿”之外的建筑物全部拆除,将其中的坤甸、铁梨、酸枝等木材,及经历了数个朝代的砖瓦被转作它用(上述内容源自亲历者口述,有录音记)。

 

 

吴川学宫建筑群的遗址,几经辗转,部分成学校的教师宿舍,部分为私人的庭院。逃过了大时代洪流冲击的大成殿,也没能等来所谓的“后福”--改革开放后,它内遇人为无休止的折腾(正门被学校堵上建水泥鱼池养埃及塘虱,而室内则沦为杂物堆放处),外遭风雨岁月的多重侵袭,而今,大成殿外部撑起屋檐的木材已腐烂不堪,那仅次于“庑殿顶”等级的重檐“歇山顶”,已经出现不规则的弯曲,内部墙上的灰沙大面积脱落,屋顶瓦块亦有多处烂漏。

 

 

时至2020年十月,吴川学宫靠体育场的檐角已全部崩塌。同方位的屋顶山面,也因桁条断裂而开始部分坍塌。檐口处瓦面大面积脱落,碎裂;屋面普遍漏水、渗水。屋内標条桷板腐朽、断裂,梁架出现位移,构件腐朽加速;部分墙体受潮严重,因后加开门窗洞,造成墙体承载力下降,附墙体生长植物根系对墙体造成破坏明显,整栋建筑情况已属危急。 

 

 

吴川学宫自落成之日至民国初期,皆为县学所在。粤西史上唯一的状元林召棠、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、广东清代十大才子之一的李文泰,以及抗日名将(后任民国广东省主席、总统府上将参谋长,内政部部长)李汉魂等知名人士皆曾在此求学、施教。

这座始建于元代,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建筑,除了在吴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,还连着吴川671年未断的教泽,修葺之意义,不言而喻。(注2)

 

 

注1:

根据清道光二十三年的《吴川县志》记,学宫前后一共经历了明清两代,13次的扩建、迁建、重建和修葺。其具体为下:

1,明洪武14年(1381)县丞汪季清重修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,及堂斋礼门。

2,明正统2年(1437)知县邓宣重修。

3,明嘉靖年间御史熊兰于旧址复建(此前,为军所侵)。

4,明嘉靖27年(1548)知府欧阳烈重修。

5,明崇祯9年(1626)邑绅吴鼎泰捐资重葺。

6,清康熙25年(1686)知县秦松如修(有碑记)。

7,清雍正5年(1727)训导许绍中率绅士请分司废址改建,建筑规格一依旧制,向西,朝山。

(原在旧县治左,南向),崇圣殿在大成殿后。

8,清乾隆4年(1739)咨准部覆动项修葺。

9,清乾隆51年(1786)知县王椿年仝绅民重修。

10,嘉庆五年(1800),知县李沄开青云路。

11,嘉庆十七年(1812),知县高翥率绅耆捐资重修。

12,清光绪2年(1876)知县裘伯玉重修。

13,光绪17年(1891),知县唐汝霖仝绅捐修。

 

注2:

自元至正九年(1349),由主簿唐必达与教谕吴仲元倡修建吴川学宫;

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),

知县周应鳌在学宫旁的“常平仓”左方创办了“正疑书院”;

康熙三十年(1691)知县宋世远改建为“吴阳义学”;

清道光二年(1822)知县邵世培又改建为“听涛书院”;

1906年改为吴川县高等小学堂;

民国元年(1912)改为吴川县高级小学堂(其侧有“学堂街”,街名至今沿用);

民国8年(1919)创建吴川县立中学;

民国14年(1925)改为吴川县立初级中学;

民国29年(1940)改名为吴川县吴阳初级中学至今。

吴川学宫所在地,在过去的671年,教泽未断。